沈伟丰:以研究的心态 去把教育这件事做好
把品德教学课程建设好 推动小朋友的成长
我成为教研员刚一年多。有种说法,“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”,也就是说我们是教老师怎样从事教育工作的,是一个研究者的身份。
我是小学品德学科的教研员,主要从事品德的教育教学研究,包括课堂教学、品德教学,包括教师在这一学科里面怎样成长,也包括怎样把课程建设好,能够更适合于小朋友的成长。我们的研究点在于课程、学生、教材之间能建立一个有效的联系,把课程里面涉及的教学内容更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。
现在小学生学科压力很大,他可能把更多时间用在了学业方面,可能会忽略生活技能,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,包括人文情感、道德、品质等很多非智力的因素。我们需要用这个学科,来推动小朋友们向着生活化、社会化方面发展。
以研究的心态做事,路就会开辟出来
其实我一直在“边远地区”工作,在萧山的边远农村待了25年。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应该是脑力劳动,无论在哪个地方工作,面对不同的学生、不同区域的教学环境,都需要去思考怎样把教育这件事情做好。在边远地区的教学思考方式,会有其特殊性。只要以研究的心态去做事情,我相信路是可以开辟出来的。
现在大江东被列入主城区范围,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在缩小,这种变化在慢慢发生,举例说,基础设施差距越来越小,反而农村有着更大的优势。它的空间比较广阔,我们大江东区域的学校,一所小学800多个学生,可能有近80亩地,可能城区一个20多个班级,近千个学生的学校,可能只有十几亩。硬件条件甚至更优越。
我觉得城乡之间的差别,不仅是物的层面差别,还包括师资队伍构成与学生的环境基础。现在大江东基本全部覆盖了公办老师,农村孩子的课堂表现、沟通能力也比较好了,不是很僵硬。当然,有一种差距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观的,这个差距体现在家长、社区、环境等方面,能否在学习上得到及时的帮助。
支教活动中能感受到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
我经常参加支教活动,去的地方相应贫困一点的。我曾看到小朋友穿着鞋子到学校,然后脱下来进教室。因为校园外面是石子路,他赤脚不能走,但到了学校里面就是很平整的泥地,这段路把鞋脱掉就不会扎脚。他的用意就在于保护鞋子不易被磨破。
还有一次我们到西部的一个山区给学生们上课,非常认真地做了课件,希望现场展示给小朋友看,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他们没有多媒体。于是我们就拿着笔记本电脑转给他们看,十来个孩子团在一起很开心。
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在浙江不明显。但是在一些我们支教的地方情况就不一样了。我们车子里经常带一些橡皮、铅笔,有的小朋友看到活动铅笔不知道怎么用、闻到这个橡皮很香觉得可以吃。这给我们很大震动。
杭州有很多老师在从事支教相关活动,包括援疆、援藏,汶川地震时,有很多老师到四川支教。一些老师一待就是三年,我们教科研中心也有老师曾经援疆两年。
大江东教育事业未来潜力很大
大江东在快速发展,企业不断入驻,随迁子女就地上学,学生来源多样化。有的学校几乎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都是省外。像这样的学校,就需要研究如何让不同的学生互相接纳、互相理解,能够让这些漂泊学生的心定下来,能够有一种归属感。我们还在摸索。这也是系统性的工程,需要教育行政部门、社会等多方面提供保障与支持。
促进大江东的教育水平接轨主城区,是我们要做的,需要一种更开放的思维,包括办学形态、教育管理、理念创新上。人口的急剧增加,新的学校会大量产生,也是大江东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。
我认为,大江东教育事业的发展潜力很大,未来要建更多学校,尤其是幼儿园,这需要教育人才做支撑。其实多样化办学模式现在已经开启,如引进民办、品牌幼儿园,以及名校分校,杭高的东湖九年一贯制学校马上要投入新建。
大江东有一个职教小镇,以政校企三方合作的形式来建设。这个区域有4.6平方公里,是国家级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。未来,大江东教育会加速体质增效。(完)
沈伟丰:差距在缩小 大江东教育事业将迎来大发展
新华网杭州5月24日电(王婵)一副黑框眼镜,举止儒雅得体,沈伟丰老师是“教育追梦人”系列访谈中唯一一位教研员。“教研员”,顾名思义,就是负责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员。沈伟丰本人教学经历非常丰富,曾在浙江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十余篇论文,获2015年杭州市优秀教师工作者,成为教研员刚一年多时间。
一线教学经验给现在身份很多启发
从教师再到教研员,身份变了,教育却是其中的纽带。
“没有一线教学经验,教研员很难实现研究,纯粹是纸上谈兵。我在萧山的边远农村待了25年,对整个区域的教学状况比较理解。大江东体制没有调整前还比较偏,我一直在那里摸索着教育教学工作”,沈伟丰说。
多年的经历沉淀为他新角色的养分。
沈伟丰是小学品德学科的教研员,主要从事品德的教育教学研究,包括课堂教学、品德教学,包括教师在这一学科里面怎样成长,也包括怎样把课程建设好,促进小朋友成长。
沈伟丰曾在杭州城区挂职锻炼过,在城区也上过很多次公开课,在他看来,大江东教育与杭州其他区域之间的差距在慢慢缩小。
很多年前,沈伟丰在偏僻一点的学校教书时,几乎可以用“没有围墙”来形容,学校操场边上就是池塘,学生放学把书包一扔,游着泳就回去了;操场上老师们上体育课的时候,正好收割时节,操场上晒的都是稻谷,操场还会被周围的农民所占领……
现在,像这种基础设施上的差距越来越小,反而还有后发优势:空间广阔。大江东区域的学校,一所小学800多个学生,占地有近80亩地,硬件条件已不再掣肘。同样赶上来的还有师资队伍质量和学生素质。
“以前觉得城区孩子能说会道不怕生,课堂表现很好,农村孩子会有点僵硬,现在这种现象在慢慢消除”,沈伟丰说。但他认为,现在教育的差距更多体家长、社区、社会等外部因素上,同样是学生,学习上所获得的外界帮助是不一样的。
研究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大江东教育事业迎来大发展
有的研究是为了出成果,有的研究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育需要。沈伟丰的研究主题主要是区域教育的整体推进、改革发展,兼而有之。
大江东是比较特殊的区域,体制调整以来,大量企业入住,区域配套设施大规模兴建,每天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,对于大江东的教育事业冲击很大,需要思考的课题很多。
大量的人群涌入,意味着随迁子女数量的激增,怎样保障他们的入学?怎样推进学科质量提升?让这些人有归属感……因为这些人就是未来的新大江东人。
“教育的本身是要育人,这个育人的结构里,包括人的品德、人对于他人的理解和接纳等。现在,大江东很多学校外来学生比例占到百分之八九十,要让这些人的心在这里定下来”,沈伟丰说。到教科研中心一年时间,他和同事们就这些摆在眼前的现实课题在慢慢摸索着,希望能向教育局提供可操作建议。
在衡量教育工作时,人们往往采用一把尺子,一个刻度。大江东成为主城区一部分后,很多人也会把高考、中考指标,作为衡量大江东教育优劣的标准。
“享受品质化的教育,提质增效,接轨主城,这是我们要做的,但大江东有自己的特点,学生结构在发生变化,社会人员结构在调整,要用一种更开放的思维来看待”,沈伟丰说。从另一方面来讲,人口急剧增加,新学校会大量产生,这些实际中成为大江东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。
据了解,在产业集聚的背景下,大江东将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建成占地3000亩的职教小镇一期启动区块,收纳中等职业高中及高等职业院校5所,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区,有望迎来教育的大发展期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