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海夫:温暖教育 让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
视频 | 沈海夫:温暖教育 让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

沈海夫:温暖教育 让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

温暖教育 爱的使命

教育,它的使命就在于让孩子懂得爱,懂得付出爱,在这个懂得的过程中,学生便会遇到最好的自己。

让学生懂得爱,首先我们要对学生付出爱,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树立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。

高桥初中的温暖教育,首先校园建设是温馨的,让孩子和老师共同呵护和创造学校的每一处美;我们力求课程是温厚的,它能够包容和指向孩子的兴趣爱好,促成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性;最后课堂是温润的,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,做到以学定教,以学生掌握为指向,等待孩子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,而不是灌输。

我们没有清洁工,公共场所也不摆放垃圾桶,但是我们的校园卫生一直很好,校园内的果树生长的也很好,没有学生乱采摘,就是因为我们的温暖教育以学生为导向,学生们通过自主劳动学会了珍惜,学会了爱护。

学生校长助理团 起航学生领袖之路

我们建构了这样一个组织——学生校长助理团,由学生做校长助理,现在已经12届了,很多学校的活动我们都请助理团做策划作指导甚至做主力军。助理团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,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方式。

校长助理要把学校方方面面的事情,看到的想到的都通过报表的形式报给我,然后我每周我都会在例会上向他们做个反馈,有哪些事情我们是可以做到的,哪些事情我们暂时因为什么原因做不到。助理还会告诉我,最近同学们之间在关注什么,在想什么,从学生的角度来说,希望学校怎么样去引导,怎么去鼓励。

“走进高桥我是高桥主人翁,走出高桥,我是高桥形象。”还有一句话“改变自己不必等到明天,改变世界不必等到长大”,我们每一个校长助理都知道这两句话。我们当时设想校长助理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的,就是要培养精英学生,培养优秀学生,为学生领袖之路护航。

亲近家长 家校协作搭起沟通之桥

校长认识的孩子越多,孩子越有安全感,同样,老师和家长约亲密,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家长和老师、学校其实应该是一个战线的战友关系。

实际上,家校关系最大的问题是在于二者之间存在有很多的误会与隔阂,怎么样去消除它,很重要一点是要拓宽沟通渠道,所以我们成立了家长代言人制度。如果某一个家长对学校管理有意见有委屈有不满,当他是“单个力量”时,他就会有反应的顾虑,有了家长代言人制度,通过家长代言人和学校沟通,代言人代表的是整个家长群体,更客观,更全面,更敢讲真话,这样就会大大消除隔阂,消解误会。

如果我们把家长当作对立,家长就是阻力,我们把家长当作伙伴,家长就是动力,所以我们想方设法开放办学,尽可能地让家长参与学校建设、管理等各个方面。

2006年,一个很偶然的因素,我们的一个班主任请来了一位家长给学生们上法制课,反应很好,我们意识到,家长其实也可以是一种教育资源。利用家长职业的差异性,来丰富学生课堂的多样性,“家长进课堂”也就应运而生。

每逢拓展课学校就会请家长来为学生们讲课,丰富学生学习之余,家长也可以充分理解学生课堂,体会教育之辛。家校之间走动的多了也就近了,走得近了就亲了。

教师考核重数据更重感情

关于教师制度考核,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封闭式的一个考核,对教师在一个年度中的所有工作进行清记。但不得不承认的是,所以的量化考核有益处也会有弊端。教师工作是一种“良心活”,管理一个难度大、成绩差的班级,教师往往要付出几倍的精力,但是反应在考核数据上,却往往是“事倍功半”。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忽视老师的付出,所以对于教师的考核绝不能够为分是任。

对于老师的评价与考核同样要报以温暖的态度。行政管理上给予老师温暖,这份温暖也会延续到学生那里。要多挖掘教师的模范先锋实例,用故事去感染、去引领,而不是用考核去不断地施压,要让压力转化为动力,这才是最客观、最有效的管理。

为学生埋下一颗“传统文化”的种子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中国智慧、中国情怀、中国价值,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,更应该自觉的传承、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,去激发学生内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。

对于弘扬传统文化,有两个短语非常贴切: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作为学校要力求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去弘扬传统文化。在高桥初中,我们一直在引导学生写家史,去寻访萧山古迹,进行民乐展示,诵读经典诗文,甚至把萧山画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课程。

“我写家史六十年”的课题活动,让孩子唤醒对家庭,对家乡,甚至对中华的热爱。通过追溯自己家族的历史,体会祖辈的辛劳,感悟辛福生活的来之不易,孝敬教育、感恩教育就在其中。虽然可能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感悟得多深多透,但至少我们要给他一个感性的认知,埋下一颗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。

  • “教育,它的使命就在于让孩子懂得爱,懂得付出爱,在这个懂得的过程中,学生便会遇到最好的自己。”

  • “让学生懂得爱,首先我们要对学生付出爱,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树立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。”

  • “我们没有清洁工,公共场所也不摆放垃圾桶,但是我们的校园卫生一直很好,校园内的果树生长的也很好,没有学生乱采摘,就是因为我们的温暖教育以学生为导向,学生们通过自主劳动学会了珍惜,学会了爱护。”

  • “校长认识的孩子越多,孩子越有安全感,同样,老师和家长约亲密,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。”

沈海夫:教育是件重“感情”的事儿

新华网杭州6月15日电(刘志媛 付晶晶)从2005年开始担任副校长到如今担任校长,沈海夫在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12年里,始终坚持一个理念:温暖教育。沈海夫说,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让孩子懂得爱,懂得付出爱,在这个懂得的过程中,学生就会遇到最好的自己。

教育是座桥 连起家校串起古今

 

沈海夫常把教育比作桥:一座沟通之桥,一头是学生另一头是家长;一座时光之桥,一头是沉甸甸的历史另一头是充满可能的未来。

“如果我们把家长当作对立面,家长就是阻力,我们把家长当作伙伴,家长就是动力。”在沈海夫看来,开放办学、成立家长代言人制度,高桥初中尽可能地打开怀抱,亲近家长,建起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之桥。

  

学生的未来要有历史做养分。“在高桥初中,我们一直在引导学生写家史,去寻访萧山古迹,进行民乐展示,诵读经典诗文,甚至把萧山花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课程。”

对于高桥初中来说,“高”、“桥”还有另外的含义。办学理念的“高格调”,行为文化的“高标准”,学校制度的“高效率”。 高桥中学在“三高”标准下,建起的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幸福之桥、家校协作的沟通之桥、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之桥。

沈海夫说:“这是我对高桥两个字的在教育背景上的理解,也是我一直想努力去实现的目标。”

温暖教育让学生懂爱、会爱、奉献爱

让学生懂得爱,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。

高桥初中的温暖教育,首先校园建设是温馨的,让孩子和老师共同呵护和创造学校的每一处美;力求课程是温厚的,包容和指向孩子的兴趣爱好,促成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性;最后是温润的课堂,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,做到以学定教,以学生掌握为指向,等待孩子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,而不是灌输。

如今,温暖教育已经在高桥中学开花结果。

“我们没有清洁工,公共场所也不摆放垃圾桶,但是我们的校园卫生一直很好,校园内的果树生长得也很好,没有学生乱采摘,就是因为我们的温暖教育以学生为导向,学生们通过自主劳动学会了珍惜,学会了爱护。”沈海夫说道。

打破平衡 为孩子不断地制造惊喜

制造惊喜的说法,来自于美国一个叫做罗恩·克劳克的年度教师。这个源自国外的教育理念,成为了高桥人的自觉践行。

一次,高桥初中在评选假期好少年,本不在申报名单上的张从语,因为假期过得很充实,有比赛、有调研、有实践,所以校方瞒着张从语和她的家长,借学校汇报演出之由,为她制造了一次意外的颁奖。张从语领奖时甚至还穿着舞蹈服,这个惊喜让她呆在了舞台上,她在现场观摩的妈妈甚至激动地流下了眼泪。回忆起这次惊喜,沈海夫仍带着当年的那份激动。

用这样一种惊喜的方式勉励、激励表现优异的学生,也给了沈海夫启示。“对于孩子来讲,条条框框的设计,哪怕是奖励,都有可能会阻碍孩子自身的发展,而惊喜所带来的动力却是可观的。所以,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合力,打破平衡,冲破框架,为学生制造惊喜,让惊喜成为一种激励。”沈海夫讲道。(完)

杭州市教育局 | 新华访谈室 | 新华网浙江频道 | 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

联合出品
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